TPM咨詢項目中環境安全支柱是指消除非常規作業、危險作業,消除任何可能引發災害的各種隱患,創造安全、環保、整潔、舒適,適合人和設備的良好工作環境。
“安全第一”這是一貫的認識,但僅有意識是不夠的,它必須要有一套有效的管理體制才能確保。對衛生、環境也一樣,我們要在不斷提高意識的同時,要建立起一種機制來確保衛生、環境的不斷改善。海因里希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期無災害事故及上千個大量的潛在隱患。
而TPM咨詢項目中安全衛生環境支柱活動將潛在的隱患顯在化。從而對策消除隱患,創建安全、整潔、溫馨、充滿生氣的工作場所,促進員工的健康。
開展步驟
步驟1:成立環境安全專業組
環境安全專業組,組長、組員分工如下:
- 組長:工廠廠長及以上領導(制定公司的環境方針、環境保全達成指標,預算和批準環境保全方法的投入等)
- 組員:各部門經理組成(制定本部門的環境安全保全執行方案,報專業組審批備案,同時按照執行方案落實執行,確保方案的達成)
- 環境安全專業組職責:培養全員環境安全保全的意識,監督各部門環境指標的達成,組織各部門環境安全保全競賽活動。
步驟2:現場不安全因素原因分析及改善
不安全因素包含4M分析,設備不安全因素;非常規作業、危險作業方法;物料;人的不安全行為。
不安全因素改善技術措施應遵循以下六原則:
- 消除原則:通過合理計劃、設計和科學管理,盡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危險因素和有害因素,如采用自動化作業、遙控技術等。
- 預防原則:當消除危險源有困難時,可采取預防性技術措施,如使用熔斷器、防爆膜等。
- 減弱原則:在無法消除和難以預防的情況下,可采取減少危害的措施,如降低噪音、減少熱輻射等。
- 隔離原則:將人員與危險因素和有害因素隔開,使用防護屏、安全罩。
- 聯鎖原則:當操作者失誤或設備運行一旦出現危險狀態時,通過連鎖裝置,終止危險運行。
- 警告原則:在易發生故障、事故或危險性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標識,必要時可采用聲、光報警裝置。
步驟3: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設備安全操作規程編制
- 設備安全管理規程(維護保養、安全檢查、安全檢測、檔案管理等)。
- 設備安全技術要求(設備應處于什么樣的狀態)。
- 設備操作規程(操作程序、過程安全要求)。
崗位責任制
- 崗位責任制是保證設備使用維護的各項規章制度得到貫徹的保證。
定人定機制度
- 重點設備,重點管理,定人定機更容易落實崗位責任制。
操作證制度
- 主要設備的操作人員經培訓,考試合格并取得操作證后才能獨立操作設備。
設備交接班制度
- 建立設備交接班手續,形成設備交接班制度,明確設備維護保養的責任,提供設備的第一手資料,為設備故障的動態分析和生產情況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據(交接班內容:設備運行情況、保養情況、設備附屬工具情況等)。
步驟4:制定現場安全作業標準
- 現場 (搬運、消防、限高)
- 著裝(工裝、勞保防護用品穿戴要求)
- 安全設備(設備使用規范、防護)
- 火災預防(動火許可管理、火災管理程序、急救用品管理)
- 一般機械作業(上鎖管理、設備維修狀態標識管理)
- 裝配組合作業
步驟5:導入KYT危險預知訓練
簡稱KYT(Kiken Yochi Training),是針對生產的特點和作業工藝的全過程,以其危險性為對象,以作業班組為基本組織形式而開展的一項安全教育和訓練活動,它是一種群眾性的“自我管理”活動,目的是控制作業過程中的危險,預測和預防可能發生的事故。
步驟6:建立安全檢查制度
方式
- 升級掛牌安全檢查:一般按月度開展,主要內容包括領導對安全生產的重視程度及管理指標或制度的執行情況安全措施執行情況、安全措施落地情況等安全衛生文明生產的綜合性安全檢查、考核、掛牌活動。
- 專業安全檢查:針對設備、環境、人員、管理等重點管控關鍵點檢查的項目,一般與升級掛牌活動一起進行。
- 設備安全檢查:安全診斷是在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之后,檢查這些措施是都認真執行、安全狀況是否良好的一種定量檢查方法。
危險因素分級管控
- 危險程度分為ABC三級分級管控。
檢查時機
- 定期檢查;生產場地變更、工程工序發生重大變化時也需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