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保全TPM八大支柱中的核心支柱,是開展TPM活動的重中之重。自主保全是指一線員工對設備、現場、工廠進行有效的管理、維護和改善,從而使現場和設備管理維持在最理想的狀態。其中,自主是指員工對自己的設備和現場,自己進行維護和改善,從而實現并維持設備和現場的最優狀態。保全是指對設備保持可健康使用的狀態或者為了修理故障、異常缺陷等進行的所有處理活動。
自主保全的目的是通過自主保全活動提升設備的體質,同時通過不斷的培訓和學習,使現場操作人員成為專家級操作人員:懂設備(了解設備的構造和性能)、會保養(會保養設備),能發現(能夠識別和發現異常、診斷異常)、會維修(會處理維修小故障)。自主管理的關鍵在于真正做到“自主”,而不是委托其他部門或者外部企業,使現場設備的保養、維護工作成為操作工人自覺的日常行為,使之成為一種良好的工作習慣和內在素養,真正的成為設備的“主人”。
自主保全七步法
01、初期清掃
初期清掃是將設備內外進行徹底的清掃,通過初期清掃使設備恢復到最優狀態。同時通過初期清掃活動發現和消除設備的微缺陷,改善設備的體質,使設備恢復到良好的狀態;同時讓操作者在深度清掃過程中熟悉設備,在不合理查找活動中培養和提升現場人員發現問題的能力,提高現場人員參與TPM活動的積極性和信心;培養員工和設備的感情。
02、發生源、困難處改善
此階段主要對發生源和困難處進行改善。發生源、困難處是對一階段不合理查找的聚焦和升級,將發生源、困難處作為問題點優先梳理,逐一追問原因,并討論如何進行改善活動。以使設備基本條件維護工作更加便利、安全、有效。這個階段,將使設備從復原活動為重點,逐漸走向改善,進一步提升設備的體質。同時鍛煉現場人員對焦點問題分析和改善能力。
03、CIL預基準書實施
為了維持AM1、AM2階段成果,需要進行階段性鞏固,防止其反彈。因此需要在三階段制作清掃、點檢、加油(CIL)預基準書,總結AM1、AM2階段的設備清掃活動形成標準化方法,明確設備管理中需定期點檢的項目,需定期加油的部位、油品、加油量等。并按照制定的基準書確定的項目每日、每周、每月進行設備的維護工作,使設備能良好的維持目前得來不易的成果。同時通過CIL預基準書的培訓和執行,讓現場人員樹立設備維護的基本概念,承擔起設備主人的角色。
04、總點檢
第四階段首先將設備進行三級分解,認知整臺設備的每個零部件、組件的名稱和作用;然后識別每個零部件、組件可能出現的故障,即功能阻礙因素,這樣就可以了解到設備幾乎所有可能出現的故障種類;最后,針對這些故障,分析可以進行哪些保全來預知、預防故障的發生。通過現場人員對這一系列的知識梳理,就可以大大提升現場人員對設備知識的掌握水平,同時梳理出更加全面、科學的點檢項目。
05、自主點檢
第五階段的任務就是將這些點檢項目和第三階段的CIL預基準書整合,生成最終的CIL基準書。結合第四階段設備總點檢的內容,將總點檢區分為AM的日常保全CIL條目、PM的日常保全CIL條目、PM的定期保全TBM和無需保全的項目。其中對AM的日常保全CIL條目明確其實施的分工、周期、用時均勻化等,制作出最終版的CIL基準書,開始現場培訓和實施。同時開展少長短改善,通過提升設備體質和保全效率。
06、標準化
設備的標準化包括三個主要方面:現場設備作業標準化、設備表單與記錄標準化、工治具/模具/量具/備品備件管理標準化。其中,現場設備作業標準化包括設備的操作、設定、調節、異常處理、換型換模等作業的流程,進行梳理和固化;設備表單與記錄標準化包括設備相關表單、記錄的現場管理標準和定置定位等;工治具/模具/量具/備品備件管理標準化主要指這些相關物品的目視化管理標準、5S執行標準、必要的臺賬管理等。通過這些周邊的標準化,來規范化管理設備。
07、自主管理
第七階段是建立運行維持制度和流程的階段:建立TOP診斷。通過相關流程和制度的建立,對現場建立OEE、UPPH、不合理查找數量、OPL數量等指標,由現場、設備、安全等部門的管理者成立診斷小組,按計劃定期地(如每季度)進行診斷活動,監督現場是否按照要求,督促現場將TPM的相關活動作為日常工作進行開展。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咨詢師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