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工時(Standard Time)是指在確定的工作條件下,熟練工人以規定的工作強度完成指定工作內容所需要的時間。
精益生產咨詢中標準工時的主要作用有:
1. 計時基礎
標準工時是確定和修訂各種生產計劃的基礎,如確定生產周期、交貨期、進度計劃等都需要正確的標準工時。
2. 績效考核
標準工時是考核工人勞動生產率的依據,通過與實際工時比對,分析勞動效率,進行激勵和懲罰。
3. 成本核算
在工資和產品成本核算中都需要用到標準工時。
4. 生產定員
合理配置生產班組人數都需要標準工時作為依據。
5. 工藝設計
標準工時反映了不同工藝方案的效率,是選用和設計工藝的依據之一。
精益生產咨詢標準工時的常用測算方法有:
1. 時間研究法。通過對工作內容進行分解,選取典型樣本,進行細致的時間記錄和統計分析,測定每一個工作元素的標準時間,再按照生產工藝計算綜合標準時間。
2. 工藝定額法。根據產品設計圖紙和工藝文件,預先確定各個工序的標準時間。一般用于大批量和穩定生產的簡單工序。
3. 類比法。參照 similar 工序或 similar 產品的標準工時進行模擬測定。用于 small batch 和多品種生產。
4. 經驗法。依靠熟練工人的經驗估算標準時間,一般用于非關鍵工序。
比如,某機械制造企業需要測定一種典型零部件的加工環節標準工時,采用時間研究法,先通過錄像和劃分工作元素,統計元素時間,然后綜合計算。該零件加工主要包含:裝夾、車削、鏜削、退夾 4 個工作元素。經過測定,裝夾標準時間為 12 分鐘,車削標準時間為 15 分鐘,鏜削標準時間為 10 分鐘,退夾標準時間為 3 分鐘。則該零件的加工標準總工時=12+15+10+3=40 分鐘。這為該企業進一步核算產能、人員和成本等提供了依據。
在精益生產咨詢中標準工時測算,經常會出現以下的誤區:
1. 測算樣本不夠充分代表性。選擇的樣本應覆蓋典型的工序內容和操作要素,不同的工人操作效率也需要考慮進去。否則很難確定一個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時間。
2. 測量方法和統計處理不科學。使用的計時工具、計時程序、元素劃分以及數據處理方法都會影響結果。這需要研究人員具備一定的時間研究知識。
3. 未考慮疲勞因素。連續作業會出現明顯的疲勞現象從而影響時間,這需要通過合理定額確定適當的疲勞系數。
4. 未劃分工作難易程度。相同工作內容對不同熟練工人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這會導致實際時間偏差較大。
5. 未充分關注外部環境。高溫、噪聲以及充分的照明和通風等外部條件都會影響實際工作時間。
為了避免精益生產咨詢活動中出現以上誤區,在測算標準工時時,必須增大樣本量,使用科學計時法,選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對象,同時考慮疲勞系數,正確劃分工作難易等級,并關注相關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此外,實施動態跟蹤,持續校核和修正標準時間也很重要。只有這樣測定出來的標準工時才會更加準確和科學。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咨詢師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