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WHY分析,也被稱為五個為什么分析或根本原因分析,是精益生產咨詢中的一種邏輯推理的診斷性技術,用于識別和說明因果關系分析的工具。這種方法起源于日本,由豐田生產方式發展而來,并在工業工程和質量管理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和不斷完善。在應用場景上,WHY-WHY分析主要針對的是長期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那些呈周期性發生并難以找到根本原因的問題。它適用于各種復雜問題的根本原因分析,如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問題、設備故障、安全事故等。由于WHY-WHY分析是對一個問題點連續發問,以追究其根本原因,因此它更適合于對單一原因進行深層次分析,而不是多點原因的橫向分析。通過精益生產咨詢的WHY-WHY分析,企業可以快速定位問題的根本原因,提高問題解決的效率,同時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增強團隊凝聚力,提升持續改進的能力。
WHY-WHY分析的核心原理是通過連續追問“為什么”,深入挖掘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從而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但很多企業的朋友在連續追問“為什么”的卻不得要領,造成WHY-WHY分析的效果很差,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究其原因是沒有掌握原因分析的邏輯思路。
通常,WHY-WHY分析從邏輯上可以使用兩種邏輯思路進行分析:
邏輯思路一:從應有的狀態入手
進行WHY-WHY分析時,我們可以將分析過程視為一個逐步從理想狀態回溯到現實問題的過程。首先我們需要清晰地定義問題的應有狀態,即在沒有問題或故障的情況下,系統、過程或產品應達到的狀態。這包括功能、性能、質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接下來,觀察并識別當前系統的實際狀態與應有狀態之間的差距。這些差距可能表現為功能缺失、性能下降、質量不達標、安全隱患等問題。如由電機帶動的攪拌裝置發生停止故障 ,從結構和功能上,電機到減速機、傳動軸、齒輪及相關軸承是都應保持在良好的狀態,設備才能正常運轉,那我們就可以從現有狀態判斷分析潛在原因,并逐項詢問為什么:第一次“為什么”:詢問為什么現狀不滿足應有的狀態。這通常能揭示出直接的原因或問題。后續“為什么”:針對每個直接原因,繼續追問“為什么”,以逐步深入到問題的根本原因。這個過程可能需要進行多次,直到找到無法再進一步追問的根本原因為止。將每次追問“為什么”得到的答案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因果鏈。這個因果鏈從問題的直接原因開始,一直追溯到問題的根本原因。
邏輯思路二:從原理原則入手
對于一些稍復雜的問題,我們需要從原理原則入手進行分析,這種方法要求我們深入理解問題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原則,然后從中找到可能導致問題的原因。如產品反應所需的條件包括:溫度、壓力、濃度、攪拌速度、反應時間等多方面因素,我們就需要從原理層面將這些因素識別出來并逐一分析。從一般原理出發,結合具體問題,逐步推導出具體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每次的“為什么”提問都是對前一個推理的深化和具體化。比如溫度超標是導致產品不良的原因之一,我們就可以從控制設備溫度的設備構造原理層面再接著分析,設備溫度控制的溫度傳感器、控制程序、升降溫裝置等設備構造原理層面繼續分析……
以上兩種是精益生產咨詢中進行WHY-WHY分析時常用到的兩種思路,但WHY-WHY分析不僅要求我們在理論上進行推理和分析,還需要通過實踐來驗證我們的分析和結論的正確性。這可以通過實驗、測試或現場觀察等方式來實現。在實踐驗證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之前的分析或結論存在偏差或不足。這時我們需要根據實踐反饋來調整我們的分析和對策,以更準確地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并制定相應的對策。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咨詢師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