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法(Modular Arrangement of Predetermined Time Standards,模特法)是一種精益生產咨詢于工業工程領域中的預定動作時間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量化人體動作的時間消耗并建立標準化作業流程。精益生產咨詢中的MOD法是以模塊化思想為核心的系統分析方法,通過將復雜流程拆解為標準化動作單元并量化時間成本,實現效率優化與流程改進。通俗點來說,就是將一個作業過程分解成基本的動作單元,然后衡量每個動作單元的時間,從而計算總的作業過程需要的時間,從而制定標準工時等。
因此,精益生產咨詢的MOD法適用領域?主要用于重復性高、動作可標準化的場景,如制造業裝配線、物流分揀流程、實驗室標準化操作等。MOD法的核心優勢?在于:
1、精準量化?:將經驗性操作轉化為可測量的時間成本;
2、快速迭代?:通過模塊化拆解實現局部優化與全局效率提升;
3、可擴展性?:支持跨流程、跨系統的模塊復用與組合創新。
在實戰過程中,其核心邏輯與實踐框架如下:
一、模塊化分解原則
1、功能獨立?
將系統分解為相互獨立且功能明確的模塊單元,例如制造流程中的“取料”“裝配”“檢測”等環節,每個模塊僅承擔單一功能。
示例:電子裝配線可劃分為“螺絲安裝模塊”“電路板焊接模塊”“外殼封裝模塊”。
2、接口標準化?
模塊間通過預設規則(如動作銜接順序、物料傳遞路徑)實現低耦合協作,例如抓取動作(G類)與移動動作(M類)通過空間路徑定義交互邏輯。
3、層級嵌套?
支持多級模塊化分解:主模塊(如“生產工序”)→子模塊(如“零件裝配”)→原子動作(如“抓取螺絲”)。
二、標準化動作分析
以手指移動2.5cm所需時間作為基準單位,1 MOD=0.129秒。其他身體部位動作的時間值以該基準的整數倍表示,例如:
手腕動作(M2)=2 MOD,前臂動作(M3)=3 MOD,上臂動作(M4)=4 MOD。
將人體操作分解為21種基本動作,包括移動動作(如手指、手臂)、終結動作(如抓取、放置)及輔助動作(如轉身、彎腰)。基于人機工程學實驗,認為不同個體在相同條件下完成同一動作所需時間基本相等,且身體各部位動作時間呈固定比例關系。
精益生產咨詢中MOD法常見的動作分類如下:?
定義21種基礎動作類型并分配標準MOD值(時間單位),例如:
移動類?:手指動作(M1=1 MOD)、小臂動作(M3=3 MOD);
操作類?:抓取(G1=1 MOD)、放置(P2=2 MOD);
附加因素?:負重(L1=1 MOD)、視覺確認(E2=2 MOD)。
時間量化?
總工時=Σ(動作MOD值)×0.129秒/MOD,例如:
取零件(M3+G1=4 MOD)→移動至工位(M4=4 MOD)→總耗時≈(4+4)×0.129=1.032秒。
三、系統優化策略
瓶頸識別?
通過MOD值分布定位高耗時環節,例如:
長距離移動(M5=5 MOD)或復雜抓取(G3=3 MOD)可能占工序總時間的40%以上。
動態調整?
動作簡化?:合并連續動作(如G1與M3同步執行),或縮短移動路徑(M5→M3);
工具優化?:設計夾具減少抓取復雜度(G3→G1);
布局重構?:調整物料存儲位置,降低移動幅度(M4→M2)。
標準化固化?
將優化后的動作序列固化為標準作業模板,并通過MOD值設定效率基線(如單工序目標≤10 MOD)。
因此,精益生產咨詢的MOD法具備高效性:通過標準化動作時間單位,無需復雜測量即可快速計算作業總耗時,適用于制造業中的工時評估與效率優化。
MOD法廣泛應用于精益生產咨詢活動的作業流程優化及生產線平衡設計,通過量化動作成本,使效率改進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尤其適用于重復性高、動作復雜度低的制造業場景,幫助我們標準化作業工時,提升效率。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咨詢師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