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職場人士工作兢兢業業,深信只要干的好,上級就一定能看見,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看一下管理者的時間分配是如何的?

如果我們按照管理者平均管理6-7人的規模來計算,你上司在你身上花費的時間大概只有3%。通過上圖相信你已經明白,即使你勤勤懇懇做很多事,但由于上級時間和精力有限,他不一定看得到,需要你在這僅有的3%的時間里去向上級證明:你做了很多事,你能力很強,需要獲得更多的認可。
工作中很多場合都不會給你足夠的時間去闡述你的想法,所以你不僅要做的好,還要匯報的好,善于匯報是職場軟實力的體現。
在向上級匯報時,”反響平平“不對路“石沉大海”等詞是常見的失敗匯報體現。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結構,那正確的匯報該怎么做呢?
在班組建設咨詢的實踐中,我們發現結構化匯報是提升團隊溝通效率的關鍵。通過班組建設咨詢的指導,班組成員可以更好地掌握匯報技巧,從而為團隊的整體表現和個人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班組建設咨詢中結構化的匯報有三個特點:共情力、邏輯力、感染力。
1)共情力體現匯報時設身處地的體驗受眾處境,能感受受眾的需求和偏好。
2)邏輯力體現在清晰的框架。
3)感染力主要通過語言或非語言技巧,使匯報生動形象,降低理解成本。
這三個特點應該如何理解和應用呢?
1、結構化的匯報要順著受眾的思考習慣一步一步的傳遞信息。人在決策時,思考順序大致是: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用、下一步做什么。按照這個思考順序,應逐一回答這些問題,從而達到匯報預期。
舉例:x總,通過這季度的數據統計,車間的動力能源成本上漲了5%,主要原因是冷凍鹽水保溫效果不好,導致能源浪費。(通過激發痛點,說明為什么)在分析了現狀后,需要更換保溫。(提出做什么)方案已經出來,預計花費X萬元,從下周開始施工,預計需要兩周時間。(怎么做)這個方案雖然花費X萬元,但是從根源解決問題的,另外我算了一下,半年內獲益就能把成本填平。(有什么用)。X總,你看這方案你有什么意見?(等待上級給與下一步指示)
2、結構化匯報應該符合受眾的個人偏好。常用的有層形結構和列形結構兩種。
1)層形結構以背景為開端,目的是讓上級對此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引出匯報人的建議,最后呈現處核心建議。它適合于兩種情況:①上級對背景缺乏了解。②預測上級可能抵觸你的建議時。
舉例:X總,近期一線員工流失率比較高,已經到15%了,通過了解周邊X企業存在刻意挖人的行為,我考慮和他們的人事經理去交談一下,想聽一下你的意見。
2)列形結構由核心建議開始,再向下是支撐信息,而列的數量是核心建議功能數量。這種結構是上級熟悉方案或經常接觸的利益相關者。
舉例:X總,建議購買顧客資料準確分析系統,這個系統一是可以省掉我們部門三個人的統計核算工作,二是可以隨時調取,隨時查看,可以做到動態分析,三是它的可預見分析功能可為我們后期計劃提供參考,這些都是我們現在需要的。
3、結構化匯報應具備清晰的框架。分析前SWOT、5W2H,這都是簡單易用的,匯報前可以清晰分類和組織信息,確保齊全。
SWOT 分析法,通過對匯報事項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四個維度進行梳理與分析,能夠幫助匯報者清晰地界定內外部環境,明確自身所處的位置與面臨的形勢,從而在匯報過程中有針對性地突出主要內容,制定合理的策略建議。
舉例:某車間在考慮引入自動化設備時,運用 SWOT 分析匯報。優勢:自動化設備能提高生產效率 50%,降低人工成本 30%;劣勢:設備初期投資大,對員工技能要求高。機會:行業內自動化趨勢明顯,引入可提升企業競爭力;威脅:設備維護成本高,若技術支持不到位,可能影響生產。基于此分析,提出先試點引入部分設備,同時開展員工技能培訓的建議。
5W2H 法則,即從何事(What)、為何(Why)、何人(Who)、何時(When)、何地(Where)、如何做(How)、成本多少(How much)這七個維度對信息進行系統分類與組織。在匯報前,運用 5W2H 法則進行細致入微的梳理,確保信息的完整性與準確性,避免出現關鍵信息遺漏的情況。
4、結構化匯報應該生動形象。可以從視覺化工具、增加互動、提升敘事技巧三個方面去著手。其中前兩項不做贅述,在提升敘事技巧方面,可以引用案例、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等手段,包含視覺化工具或互動環節的匯報,務必充分排練,確保銜接流暢,時間控制得當。
善于匯報的人會將每一次匯報都視作展示自己才華和工作能力的舞臺,在較短的時間內把工作亮點或業績展示給受眾,那相信你的晉升通道會越來越寬的。
在班組建設咨詢的支持下,班組成員能夠更高效地向上級傳遞信息,展示工作成果,推動團隊目標的實現。通過班組建設咨詢的專業指導,班組成員不僅能夠提升個人匯報能力,還能增強團隊的整體協作效率,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咨詢師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