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精益咨詢對于企業優化生產管理、提升競爭力起著關鍵作用。生產能力是PMC制定生產計劃重要的基礎數據,主生產計劃和車間排程計劃都基于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進行計劃排程。然而,在筆者豐富的精益咨詢輔導經歷中發現,國內大部分企業在計算生產能力的時候都是非常粗糙的,更有不少的企業是基于車間主任的經驗判斷進行生產能力的計算。如果不準確的生產能力數據一定會給生產計劃的制定和執行帶來問題,要么是使得生產計劃不能按時達成,要么是生產資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作為PMC的專業從業人員非常有必要理解生產能力的正確計算,而精益咨詢能夠為其提供科學的方法和專業的指導。在前期的文章中,筆者介紹了有關生產能力的參數節拍時間(TT)和循環時間(CT),生產線總體效率OE和員工操作熟練度,本篇文章筆者將結合精益咨詢的理念,介紹生產能力負荷率的計算和應用。
生產能力負荷率
所謂生產能力負荷率指的是生產線在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所用的時間和生產可用時間的占比。在精益咨詢的視角下,生產的本質是用時間換產出,因此所謂的生產能力負荷率的本質就是時間夠不夠用的衡量,如生產線一天可用時間為10小時,而生產特定產品需要的時間為9小時,則生產能力負荷率為90%。要計算生產能力負荷率,需要明確生產線可用的生產能力,通常有以下三種可用的生產能力。這一過程中,精益咨詢可以幫助企業更精準地界定和分析這些生產能力。
標準生產能力
所謂標準生產能力是生產正常狀態下可以使用的時間,如按月來算,生產線計劃上班22天,每天8個小時,則標準生產能力為8*22 = 176小時。精益咨詢強調對標準生產能力的科學評估和合理利用,以確保生產計劃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溢出生產能力
所謂溢出生產能力是生產超過正常狀態下且能中長期維持的可以使用的時間,如按月來算,生產線計劃上班22天,可加班至26天,每天8個小時,可加班至10小時,則溢出生產能力為10*26 = 260小時。在考慮溢出生產能力時,精益咨詢會綜合分析企業的人力、設備等資源狀況,避免過度加班帶來的效率下降和成本增加等問題。
最大生產能力
所謂最大生產能力是生產線最多可以使用的時間,如按月來算,生產線每月最多可上班30天,每天最大可加班12小時,則溢出生產能力為30*12 = 360小時,最大生產能力作為短期應對需求的措施。精益咨詢會提醒企業謹慎使用最大生產能力,因為長期處于高負荷運轉可能會對設備和員工造成損害,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需要的生產時間指定是生產線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所需要的用時。需要的生產時間計算如下:
需要的生產時間=產品理論產出節拍時間TT*生產數量/生產線總體效率OE/員工操作數量度
如生產線生產A產品的理論產出節拍為60秒,該生產線的總體效率OE為80%,目前該產線由入職50天的員工在生產(熟練度為75%),則該產線生產10000個產品需要的生產時間為:
需要的生產時間=產60*10000/80%/75%=278小時
按月度計算該產線的生產能力負荷率為:
標準生產能力負荷率=278/176=158%
溢出生產能力負荷率=278/260=107%
最大生產能力負荷率=278/360=77%
通過生產能力負荷率的計算可見,以上產線月度的生產計劃量超出了標準的上班時間安排,但是可以通過加班來滿足需求。在這個決策過程中,精益咨詢可以為企業提供全面的分析和建議,幫助企業權衡利弊,做出更優化的生產安排。
版權聲明:本文為優制咨詢精益咨詢師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